在租用独立高防服务器时,服务商常以“低价”吸引用户,但实际使用中可能隐藏大量额外成本。以下是 5大常见费用陷阱 及避坑指南,助您精准识别并规避风险:
陷阱1:流量清洗费“暗度陈仓”
套路:宣称“无限防护”,但超出基础阈值后按流量计费(如10元/GB),一次攻击可能产生数万元账单。
避坑:
要求明确计费规则:是否区分攻击流量与正常流量清洗。
选择弹性防护:仅对攻击流量收费,正常业务流量免费(如阿里云DDoS防护)。
陷阱2:硬件升级“坐地起价”
套路:低价套餐配置低,后续升级CPU、内存需额外付费,甚至强制更换更高价套餐。
避坑:
提前评估业务规模:根据预估流量选择配置(如电商活动需预留20%冗余)。
要求写入合同:明确硬件升级费用和流程,避免口头承诺。
陷阱3:IP封锁后的“勒索式”收费
套路:攻击导致IP被封后,服务商以“加急解封”或“更换IP”为由收取高额费用。
避坑:
确认是否提供免费备用IP:正常应支持快速切换(如小鸟云)。
检查合同条款:明确IP被封后的处理时效和费用。
陷阱4:带宽“虚假不限量”
套路:宣称“100Gbps不限量”,实际达到峰值后限速至10Mbps,业务瘫痪。
避坑:
要求提供带宽保障承诺:如“峰值带宽100%可用,不限速”。
测试网络质量:通过工具(如SpeedTest)实测带宽和延迟。
陷阱5:隐性合规成本
套路:未提前告知备案费、IDC机房合规审查费(如金融、游戏行业需额外资质)。
避坑:
明确行业资质要求:如海外机房需确认是否支持中国业务合规。
询问备案支持:是否协助备案,费用是否包含在套餐内。
终极避坑策略
压力测试:要求服务商提供测试IP,模拟真实攻击验证清洗效率。
合同细节:所有承诺(如免费更换IP、弹性防护规则)必须写入合同。
长期成本测算:按历史攻击数据计算3年总费用,避免“低价入坑,高价续命”。
示例对比:
服务商A:月租8000元,含500Gbps防护,超出按15元/GB计费。
服务商B:月租12000元,含500Gbps弹性防护,仅攻击流量收费(2元/GB)。
若每月遭遇2次100Gbps攻击(持续10分钟),服务商A额外收费:100Gbps × 10分钟 × 15元/GB = 150,000元
,服务商B仅收费:100Gbps × 10分钟 × 2元/GB = 20,000元
。
选择透明计费、合同条款清晰的服务商,才能真正实现长期性价比。